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48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66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境界与生死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生死的意义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关的,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生死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对于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没有清楚的意义的;对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我”的存、灭;对于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生是尽伦尽职的所以(所以使人能尽伦尽职),死是尽伦尽职的结束。对于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死是顺化。不同境界中的人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2.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3.
金圣叹,江苏苏州吴县人,我国明清时代卓有成就的文艺批评家,妇孺皆知的是他对《水浒传》的精彩评点。这位江南怪才在55岁时被清政府杀害于南京。金圣叹之死,其导因似与“哭庙抗粮案”有关。但事实上,也缘于他离经叛道的性格,当时紧张的政治氛围和来自阴险刻毒官员的迫害。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江南归附不久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对金圣叹的攻击诽谤,使得他的声誉一直处于负面的险恶氛围之中,稍有风吹草动,种种原因便会纠合在一起,最终造成了金圣叹弃市于南京三山街头的悲剧。  相似文献   
74.
川端康成的《雪国》是一部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名作。小说中4个主要人物之间存在着以情与爱为基础,受去与留、生与死影响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的复杂关系。这样的人物关系又与小说的主题意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艺术构思的精细与巧妙。  相似文献   
75.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99-104,110
具有神性性质的黛玉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指向了"献祭的替罪羊"这一人类文化原型.这种价值,通过黛玉之死而得彰显;黛玉之死,是一个神话,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仪式.黛玉原型是植物精与替罪羊的合一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黛玉之死与"送走死亡"民俗的合一.  相似文献   
76.
死刑执行救济程序是限制死刑适用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死刑执行救济需要在《刑法》中增设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有权请求赦免或减刑的条款,赋予救济的实体依据;《刑事诉讼法》中明确死刑执行救济的决定权主体和适用对象,明确特赦和减刑理由及其程序,明确死刑判决生效到执行之间适当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77.
元朝时期战争频率较前代较高,众多军吏在早期统一战争、中期内部战争、晚期农民战争中阵殁,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抚恤政策。阵殁的军吏可以分为身陷困境,捐躯殉职;参与作战,英勇牺牲;战斗负伤,不治身亡;行军途中,不幸卒殁四种阵殁群体。政府采取的抚恤手段主要有:追封阵殁者及上谥、官方料理丧葬事宜、赏赐钱物土地户民、荫叙亲属袭晋职位、亲侍汤药关怀伤者、旌表立祠后世传颂、政治指定结为姻亲等。除此以外,后抚恤时代的抚恤则是统治者个人情感的转移与承接,是另外一种“非抚恤”的“抚恤”。  相似文献   
78.
《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诗歌短小精悍,反映对于“死亡”和“永生”的思索,从而对“永生”提出异议。诗歌形式优美,内容深刻,二者巧妙结合,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79.
"脑死亡"的价值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死亡是由当代科学和医学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全新问题,也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社会、伦理和法律等问题。脑死亡的提出意味着对于生和死的判别由经验转向了科学;凸显了大脑和心脏在人的生命系统和自我认同中的不同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脑死亡标准不一定意味着对于心死亡标准的截然取代。而是将与其并存。脑死亡的实施提出了抢救生命的价值、代价和极限问题,将对生命终结标准的选择权和宣判权提出挑战,也将对人们通常的“孝”和“敬”等观念提出挑战。脑死亡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有利于器官移植,而让生命以此种方式得以延续值得提倡。因此应当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和进步的心态来积极推进有关脑死亡的立法。  相似文献   
80.
时间的囚笼--从文本的时间因素谈《等待戈多》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时间入手探讨了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深刻寓意。时间在该剧中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反映着“二战”后由于终极价值的解体而弥漫西方世界的失落感和迷茫感。它的存在形式揭示了人生的无意义。为了继续活下去,人们不得不选择遗忘,而遗忘的尽头却是精神的死亡。这部剧寓言式地刻画了处于物质的死亡和精神的死亡夹缝之间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痛苦,在遗忘的荒野上呼唤着思想的回归和生命意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